本轮医改恰逢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重新赋能传统行业,带来更多活力。新技术的融入,不仅从技术和资源供给端改变了行业的基础架构,还从业务和运营方式上彻底重塑了医疗健康服务的供需形态。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医院也面临一场“智慧医院”建设的变革。
2019年8月,国家卫建委出台《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应用信息系统提供智慧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2019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工作,并对智慧医院的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智慧医院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医院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智慧医院建设涉及患者管理、医院运营、支付方、数据监管等多个方面,医院如何找准智慧医院建设方向,动脉网(微信号:vcbeat)采访了卫健委遴选的全国首批智慧医院试点建设单位之一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吕中伟院长,详解了智慧医院建设过程。
目前,智慧医院建设比较成熟的方面主要覆盖的是挂号、缴费、查询、轻问诊等非核心的医疗流程,面向核心医疗流程的医疗和服务依然很少。
而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在2018年9月建设智慧医院开始就确认“智慧医院”建设应该服务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三方。
吕中伟院长认为:“智慧医院的建设不只是政策和患者需求推动,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对于智慧转型同样有需求。智慧医院转型可以为患者提供便利、有效、舒适的就医环境。解决‘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在医院内部,医院人员对于智慧转型的需求,是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以及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互确认。”
在厘清了智慧医院建设需求后,在方向规划上,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对智慧医院建设主要从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年底,全面建立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并以此为核心,不断强化自身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建设HIS系统、电子病历和影像、检验等多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认。全面推进无线网络部署,利用PDA及移动推车等,建设移动查房、护理管理、输液管理、物联网、物资追溯和病案追溯等信息系统。
在核心诊疗流程上,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应用AI人工智能手段,拓展“人工智能+医疗”的多种应用,在医院放射科推进医学影像的智能识别,涉及医学图像识别、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融合及图像重建等多个方面。
应用前置审方系统,使医务人员用药更规范,及时杜绝药品使用的配伍禁忌,避免药品使用的不良事件发生;不断完善数字化信息系统,使医护工作不断推向“无纸化、智能化、高效化”。
吕中伟院长表示:“智慧医院建设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提升了诊疗速度,还让诊疗更加精准。在提高诊疗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绩效,从而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医院在门急诊部署了大量一体机、自助机,提供自助挂号、自助预约、自助收费、自助报告打印、自助发票打印等多项服务。医院在普陀区率先推进先诊疗后付费的医疗模式,率先部署门急诊诊间支付系统,病区护士床旁结算系统,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医院以“上海普陀健康”公众号为基础,提供包括手机结算、预约挂号、预约诊疗、信息推送、报告查询等一系列便民服务,让患者的感受更加方便、快捷,患者的知情度得到提高。
在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就诊大厅,还配备了钛米智能导诊分诊机器人,用于医院门/急诊、体检中心的导诊分诊工作。机器人搭配强大的自然语义理解能力及知识图谱推理能力,为患者提供导诊分诊、院内导航、就医流程引导、院内信息传达、医疗知识宣传等工作
第三是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吕中伟院长指出:“医院的智慧管理是一项精细化工作,目前医院正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不断推进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做到按科室、按病种、按项目进行成本分析。”
目前,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利用智慧化技术,优化医院的管理流程,管理信息能更及时、全面、准确的反映到相关的管理工作中,各个管理层级可及时全面的掌握工作动态,全面扩展OA的办公系统的应用,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工作运转的状态,推动医院的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
吕中伟院长坦言,在逐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过程中,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也遇到了挑战。
首先是在区域互联上,吕中伟院长认为,智慧医院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以单体医院的为基准,而是需要以智慧医院和区域医疗体系为基础。智慧医疗服务体系需要依托区域于信息平台,联通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一定区域内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患者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共享。
做到医疗机构内部之间、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与公共卫生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全面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做到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
以医院与120急救衔接的问题为例。智慧急救需要多部门、多机构信息有效互联互通。从而对急救患者在诊前进行分级管理,提前进行措施准备;必须实现与院前急救系统的数据对接,从而使医院可以提前进行特殊急救能力及项目(如心梗、脑梗等)的准备工作;需要支持救护车与医院间的远程交流,医院可获取救护车中采集的患者信息,按照患者病情,动态给出急救安排建议、准备计划等。
除了区域互联外,患者的用药、治疗、检查、影像信息互认,目前在信息的标准化方面,在医疗过程中,有待规范、加强和提高。
除此以外,智慧医院建设的经费,对二级医院的经费投入,是比较大的支出,智慧医院建设离不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
接下来,吕中伟院长透露,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将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患者全程追溯。完全实现院内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医院与区域急救平台的对接,实现患者病情的实时追溯;提高医联体间跨机构服务信息交换与共享能力,全面追溯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给出诊疗或转诊建议。追溯患者诊后情况,随访形成电子化记录,对于不同患者可分别制定随访计划及随访内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提醒,包括复诊、用药、生活指导等;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信息系统查看患者相关病历资料。
面向患者的全流程追溯,可以促使居民健康需求从“医疗”向“健康”延伸,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结果,同时也更好地落实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
二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医院物联网的建设可以打破医院物理边界,全流程打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体验。
物联网技术今后医院推进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医疗设备及人员的实时定位。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于医务人员、患者、医疗设备的实时定位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可以方便医院对特殊病人的监护和管理,可以对紧急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为患者提供与个人诊疗活动相关的院内定位与导航服务,患者可在移动端实时查询相关诊疗科室位置及患者排队诊疗情况。
其次是智能医疗监护及移动生命体征监测。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设备采集体温、血压、脉搏等 多种生理指标,对被监护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既方便了被监护者,还可以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
最后还包括医疗器械管理。为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诸如手术包、植入物)配置一个标签来存储医疗器械的相关信息,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手持读写器对标签进行读取或写入,并通过物联网进行通信,读取或存人医疗器械的管理信息,实现医疗器械的定位、跟踪、监管和使用情况分析。
从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去中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逐渐落地,医院的物理边界正在逐渐被打破。在未来,患者将收获更加便捷且精准的医疗服务;智慧医院也将减轻医务人员重复性劳动,回归核心医疗价值;医院管理将更加高效智能,持续推动医疗服务创新。